多管齊下破困局,產業多元促發展
在全球經濟格局加速重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高歌猛進的當下,過往澳門倚重博彩業的產業結構,已然成為束縛其長遠發展的嚴峻挑戰。單一產業主導的經濟模式,不僅致使經濟穩定性欠佳,面對外部衝擊時脆弱不堪,更極大地限制了就業的多元選擇以及人才的全方位成長。因此特區政府大力推動澳門產業多元化發展,無疑是實現澳門經濟可持續繁榮的當務之急。而從政策層面進行深度剖析並精准施策,對於破解這一困局意義非凡。
人才是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的核心要素。澳門應積極創新教育協作機制,澳門高校與大灣區內地高校不僅要搭建 “學分互認 + 課程共建” 的合作框架,還需常態化開展學術交流活動,設立聯合學術研究基金,激勵雙方師生踴躍投身跨學科研究項目,著力培育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的復合型人才。
針對高端工程師、文化創意產業設計師等重點領域的緊缺人才,澳門在給予經濟補貼與便捷跨境流動政策的基礎上,還應以大帶小,為本地人其量身定制專業技能提升培訓計劃,定期組織他們參與國際行業研討會,確保本地人員能及時掌握行業前沿動態和能力提升。
為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澳門可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將橫琴設立成特殊經濟區域,在區域內實施極具吸引力的稅收優惠政策,大幅減免高端人才的個人所得稅。同時,政府應基於現有人才資料庫,積極搭建線上人才共享平台,以澳門聘用,橫琴工作實現人才資源的高效配置,推動高端人才共聘共享機制的落實。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可在平台上發佈人才供需信息。此外,進一步放寬澳門青年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執業資格互認範圍,例如在金融領域,探索構建統一的金融從業資格考試標準,讓通過考試的澳門青年能夠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從事相關金融工作,拓寬他們的職業發展空間。
澳門應緊緊把握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深度整合區域資源。在推動 “澳門研發 + 橫琴轉化” 模式常態化的基礎上,強化與橫琴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合作。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例,澳門可專注於前沿藥物研發,橫琴則承擔起建設大規模藥品生產基地和聯動大灣區臨床試驗中心的重任,構建從研發到生產、試驗的完整產業鏈條進行軟升級改造。
對於 “澳門註冊 + 大灣區生產” 模式,澳門政府可設立專項扶持資金,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廠的澳門企業提供啓動資金支持與貸款擔保。同時,加強與內地城市的產業對接,與深圳在人工智能產業、與廣州在高端服務業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充分發揮澳門中葡平台的獨特功能,不僅要聯動珠海、中山建設葡語國家技術轉移中心,還應與葡語國家建立產業聯盟。以農業領域為例,與巴西、葡萄牙等國攜手開展農業技術研發與農產品貿易合作,推動葡語國家的先進農業技術在粵西落地應用,同時將大灣區的優質農產品推向葡語國家市場。此外,積極參與並推動大灣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加快建設連接澳門與內地城市的快速交通網絡,提升區域物流運輸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為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澳門需加強金融制度創新。設立產業發展銀行,專門為新興產業企業提供長期低息貸款和專業金融咨詢服務。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立快速有效的知識產權維權機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切實保護企業的創新成果。當前,澳門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主要聚焦本地,從產業多元化和國際化發展的視角考量,推動其與歐洲知識產權體系接軌極具潛力。澳門屬於大陸法系,在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構建上與歐洲部分國家存在相似之處,這為雙方對接奠定了良好基礎。澳門可與歐洲相關知識產權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申請的互認機制,簡化申請流程。例如,企業在澳門申請專利時,若滿足特定條件,便可同步獲得歐洲部分國家的專利申請快速通道資格,這將大幅降低企業在歐洲市場的知識產權申請成本與時間成本,顯著提升企業 “走出去” 的積極性。同時,澳門可借此契機吸引歐洲創新型企業入駐,這些企業攜帶的先進技術與創意,將為澳門的新興產業注入強勁活力,創造新的產業增長點,助力澳門打破產業單一困局,實現經濟多元化發展。
此外,澳門政府應加強對產業發展的規劃與引導,制定詳盡的產業發展目錄,明確重點扶持的產業領域和項目,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新興產業。
破解澳門產業單一困局是一項複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從人才培育引進、區域協同發展、制度創新保障等多個政策層面協同發力。唯有持續推進政策優化與創新,澳門方能逐步擺脫對單一產業的依賴,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充分發揮獨特優勢,開創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局面,為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築牢堅實根基。
周王安
02/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