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機遇,破局前行:澳門 IP 經濟發展之思
在全球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浪潮中,澳門 IP 經濟已嶄露頭角,其發展前景備受矚目。澳門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卻也面臨著現實的挑戰,如何在這機遇與困境交織的局面中突圍,是當下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議題。
澳門發展 IP 經濟的優勢十分顯著。從文化層面來看,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的前沿陣地,澳門的歷史城區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式廟宇、西式教堂、葡式建築錯落林立,承載著數百年的文化交流史,為 IP 創作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素材寶庫。媽祖文化與土生葡人文化在此共生共榮,媽祖閣的裊裊香火,寄託著民眾的信仰;葡式美食、法多舞等土生葡人文化元素,洋溢著異域風情,這些都是澳門文化 IP 的獨特基因。
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提供專項資至關重要。特區政府在 “1+4” 策略框架下,對文化創意產業予以重點關注,如設立專項資金,為澳門 IP 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這筆專項資金可用於多個關鍵領域:在人才培養上,資助本地高校開設文化創意、IP 運營等相關專業課程,為學生提供獎學金和實習機會,吸引更多本地人才投身 IP 經濟領域;同時,面向全球引進高端專業人才,給予人才落戶、住房補貼等優惠政策,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為了助力產業發展,對處於初創期的 IP 經濟企業給予資金補助,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設立 IP 項目孵化基金,對具有潛力的 IP 創作項目進行投資,從創意構思到產品成型全程支持,加速 IP 項目的落地。另外需投入資金完善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如建設專業的影視拍攝基地、動漫製作工作室等,為產業發展提供硬件保障。
澳門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岸,作為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台,背靠內地龐大市場,面向國際,在文化交流與合作方面擁有絕佳的地理優勢,這無疑是澳門文化 IP 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石。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澳門 IP 經濟發展仍存在諸多瓶頸。本地人口基數小,市場規模有限,限制了 IP 經濟在本地的商業變現能力。人才儲備不足更是一大短板,文化創意、IP 運營、市場營銷等跨領域專業人才匱乏,人才培養體系亟待完善。同時,在影視、動漫、遊戲等 IP 經濟核心產業領域,產業基礎薄弱,產業鏈不完善,缺乏成熟的製作團隊、發行渠道與市場推廣體系,嚴重制約了 IP 經濟的全面發展。
近段時間,香港在大熊貓 IP 打造上成績斐然,吸引了眾多關注。今年,隨著第三對中央贈港大熊貓 “安安” 和 “可可” 的到來,加之 “盈盈” 和 “樂樂” 誕下龍鳳胎,香港掀起了一陣強烈的 “熊貓熱”。海洋公園積極打造相關 IP,從設計以大熊貓為原型的周邊商品,到推出大熊貓主題的餐飲服務,都大受市民和遊客歡迎。12 月舉辦的《PANDA GO! 香港游》展覽,更是將這股熱潮推向新高度。展覽設計了 8 款全新大熊貓造型,組合出 2500 只大熊貓雕塑,其中 6 款以香港本地大熊貓為原型,融入香港特色文化元素,打造出極具吸引力的專屬 IP。活動現場,香港演員古天樂和佘詩曼化身 “大熊貓領隊” 為展覽預熱,為活動賺足眼球。展覽期間,所有 IP 版權費收入全部捐給海洋公園用於大熊貓保育工作,既提升了活動的社會意義,也進一步增強了公眾對該 IP 的好感度。
反觀澳門,目前尚未對類似的熱門 IP 給予足夠關注。究其原因,一方面,澳門自身有著豐富獨特的文化資源,長期以來將發展重點放在挖掘本土文化元素打造 IP 上,如以澳門旅遊吉祥物 “麥麥” 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在議事亭前地設置大型裝置、舉辦市集等。這使得在面對外部熱門 IP 時,反應不夠迅速。另一方面,人才與資金的相對短缺,限制了澳門在 IP 領域的拓展能力。打造一個成功的 IP 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從創意策劃、設計開發到市場推廣,每個環節都需要專業人才運作,而澳門在這方面的資源儲備難以迅速支撐對新 IP 的開發。
面對這些困境,澳門可充分借助大灣區的人才和服務資源來破局。大灣區內高校雲集,科研實力雄厚,創新氛圍濃厚,擁有眾多在文化創意、數字技術等領域的專業人才。澳門可以與大灣區內的高校、科研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合作模式。例如,與廣州、深圳等地的高校聯合開設澳門文化 IP 開發相關的實踐課程,讓學生參與到實際項目中,為澳門 IP 經濟發展提供新鮮血液。同時,大灣區擁有完善的服務體系,涵蓋金融、法律、營銷等各個領域。澳門可以借助大灣區的金融服務,為 IP 項目提供更便捷的融資渠道;利用大灣區的法律資源,完善 IP 保護的法律體系;依託大灣區的營銷團隊,提升澳門文化 IP 的市場推廣能力。
此外,澳門還具備成為中華文化輸出窗口的獨特優勢。澳門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特點,使其在國際交流中具有較高的辨識度。一方面,澳門可以將媽祖文化、傳統節慶等中華文化元素融入到 IP 創作中,通過影視、動漫、遊戲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比如,以春節期間澳門舉辦的舞龍舞獅、花車巡遊等活動為藍本,製作成動畫短片,在國際視頻平台上播放,讓世界瞭解中國傳統節慶文化。另一方面,澳門可以利用其國際交流平台的地位,舉辦各類國際文化活動,線上線下融合,邀請世界各地的文化機構參與,將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進行交流與碰撞,促進中華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
澳門 IP 經濟發展雖任重道遠,但只要我們把握優勢,積極應對挑戰,充分用好大灣區的人才和服務資源,發揮好中華文化輸出窗口的作用,不斷探索創新,就一定能在全球文化產業競爭中闖出一片新天地,實現澳門經濟的適度多元發展,為澳門的繁榮穩定注入新的活力。
周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