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自殺陰霾,共築澳門心靈港灣
據《澳門日報》2025 年 2 月 18 日報道,澳門 2024 年第四季的自殺數據令人痛心,25 宗自殺死亡個案,涵蓋了各個年齡段,像一張密布的陰霾,籠罩著整個澳門社會。這一數據絕非冰冷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和難以言說的痛苦。
這些自殺事件的背後,精神疾病、感情糾葛、賭博與財政困境成為主要的導火線。精神疾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讓患者在黑暗中獨自掙扎;感情破裂帶來的巨大心理創傷,讓人失去生活的希望;財政壓力,更是如沈重的枷鎖,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這些問題不僅給個體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也給整個社會帶來了沈重的負擔。
自殺現象對澳門社會的危害是多維度的。家庭層面,親人的離去讓家人陷入無盡的自責與悲痛之中;社會層面,自殺率的攀升削弱了社會的凝聚力和安全感,衝擊著公眾的心理防線,讓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產生懷疑。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澳門在積極行動的同時,也可借鑒國外成功經驗。芬蘭通過全面的國家戰略,從數據收集、媒體報道規範、限制危險物品獲取等多方面入手,成功降低了自殺率。日本秋田縣則通過划撥經費、開展抑鬱篩查、發動志願者等措施,扭轉了自殺率居高不下的局面。
從澳門自身來看,目前已採取了諸多有力措施。特區政府積極擴大支援網絡,通過多部門協作,從家庭、學校、社區全方位入手,及時獲取轉介信息並介入危機。衛生局加大投入,提升精神健康服務的可及性,社區心理輔導機構不斷湧現,自殺防治守門人培訓也在穩步推進。四級聯防機制的強化,讓社區醫療與專科服務緊密結合,為居民提供全生命週期的精神健康服務。
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自媒體的影響力不容小覷,確實必須予以重點關注。一方面,自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能迅速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殺干預信息。許多自媒體創作者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短視頻、圖文等形式,將專業的心理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給大眾,提高民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度,讓更多人瞭解自殺的預警信號和應對方法 。但另一方面,自媒體的信息發佈門檻低,部分自媒體為了流量,可能會對自殺事件進行誇張、片面的報道,甚至傳播錯誤的價值觀,這不僅會對自殺者及其家屬造成二次傷害,還可能引發模仿自殺行為。
因此,澳門需要對自媒體進行規範和引導。相關部門應制定針對自媒體的內容規範准則,明確規定在報道自殺事件時,禁止渲染自殺細節、美化自殺行為,要求客觀報道事件,並提供專業的心理援助渠道信息。同時,加強對自媒體從業者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媒體素養和社會責任意識,使其能夠自覺傳播正能量,積極參與到自殺預防宣傳工作中來。此外,還可以建立自媒體舉報監督機制,鼓勵民眾對不良自媒體內容進行舉報,形成全社會共同監督的良好環境。
除了關注自媒體,我們仍需多管齊下。政府應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培養更多專業的心理咨詢和治療人才,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教育部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學,從小朋友開始,培養學生堅韌的心理素質。主流媒體應發揮正面引導作用,以客觀、科學的方式報道自殺事件,避免不當渲染。社會各界也應積極參與,企業關注員工心理健康,社區組織更多關愛活動,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守護的良好氛圍。
自殺問題並非無解,只要澳門社會各界齊心協力,以堅定的決心和切實的行動,就一定能驅散自殺的陰霾,為每一個澳門居民築起堅固的心靈港灣,讓生活重新充滿陽光與希望。
周王安